摘要:曾因财务造假几近倒闭的瑞幸咖啡,正在以一种令人惊讶的方式“逆风翻盘”。近日,这家中国咖啡连锁品牌在美国纽约开设了前两家门店,正式进军星巴克的大本营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其中一家门店距离星巴克不到200英尺,似乎是在正面叫板这位全球咖啡巨头。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海尝试,更是一场商业模式、品牌定位与市场策略的全方位对决。不知星巴克是否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压力。以App驱动的低价策略与传统咖啡店不同,瑞幸
曾因财务造假几近倒闭的瑞幸咖啡,正在以一种令人惊讶的方式“逆风翻盘”。近日,这家中国咖啡连锁品牌在美国纽约开设了前两家门店,正式进军星巴克的大本营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其中一家门店距离星巴克不到200英尺,似乎是在正面叫板这位全球咖啡巨头。
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海尝试,更是一场商业模式、品牌定位与市场策略的全方位对决。不知星巴克是否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压力。
以App驱动的低价策略
与传统咖啡店不同,瑞幸从诞生起就以“科技原生企业”自居,其移动应用是运营的核心。从下单、付款、取餐通知,到内置游戏和优惠券,瑞幸构建了一个数字化闭环。
在纽约门店,顾客必须通过App下单,首单饮品甚至只需1.99美元,大大低于星巴克动辄5-6美元的定价。瑞幸还通过短信通知和取餐时间预估,让“随点随取”成为现实,平均等待时间仅3-5分钟。
这种高效率、低价格的模式,尤其受到年轻人和上班族欢迎。一位23岁的科技销售员对《华尔街日报》表示,瑞幸的冰拿铁只卖2美元,而他在其他地方通常要花6美元。
这类数字驱动型运营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,也提升了翻台率。初步数据显示,瑞幸在美开店后的复购率表现可观。
星巴克的挑战
与瑞幸相比,星巴克的移动订单系统显得“步履蹒跚”。尽管星巴克也提供App下单和数字会员服务,但其整体数字化程度远不如瑞幸。
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·舒尔茨曾直言,移动取餐区已变成“混乱的拥挤区”,这与品牌长期营造的高端、悠闲氛围相悖。现任CEO Brian Niccol也承认移动点单体验有待优化,目前仅有约三成订单通过数字渠道完成,且平均取餐等待时间超过四分钟。
面对瑞幸带来的“效率革命”,星巴克不得不进行调整,例如尝试分离移动取餐与堂食队列,并控制定制化饮品的复杂度。然而,整体改革进程依然缓慢。
从濒临退市到国际扩张:瑞幸的逆袭之路
瑞幸的品牌故事堪称中国商业界的一次“励志剧”。
成立于2017年,瑞幸靠着移动端高效运作、外卖配送和强营销策略,在短短两年内迅速扩张并上市。然而,2020年的会计造假事件让这家明星企业从纳斯达克黯然退市,并被罚款1.8亿美元。
危机之后,瑞幸进行了高层更替和战略重组。在资本方大钲资本的支持下,新任CEO郭谨一带领团队重建供应链与品牌信誉。到2023年,瑞幸不仅走出低谷,还一举超越星巴克,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,目前在中国大陆及港澳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的门店总数超过24000家,是星巴克在中国门店的三倍。
如今,瑞幸将目光瞄准海外,试图将这一套“App+低价+效率”的打法复制到星巴克的主场——美国。此次开设的纽约门店提供多款中式创新饮品,如生椰拿铁、菠萝冷萃、抹茶拿铁等,价格亲民,支持一定程度的定制化操作(如6种牛奶选择),虽然不及星巴克的11种丰富,但足以满足多数消费者需求。
分析人士指出,瑞幸在美国的第二家门店编号为“00002”而非“2”,这一细节暗示其在美扩张的长远野心。如果折扣策略得到优化且销量持续增长,瑞幸在美门店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实现盈利并非空谈。
面对来势汹汹的瑞幸,星巴克也已在中国市场展开反击。上月,星巴克在中国下调了20多种饮品的价格,平均每杯降价0.70美元;并推出更多无糖、健康选项以扩大客群。尽管星巴克CEO公开表示“我们不会被谁入场分心”,但数据已经说明一切——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2017年的40%跌至2024年的14%。
从财务规模来看,星巴克依然是全球咖啡霸主:2024财年营收362亿美元,市值超过1060亿美元;而瑞幸营收47亿美元,市值约100亿美元。但在数字化、年轻化和本地化方面,瑞幸显然更具灵活性和市场冲击力。
免责声明: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,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,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